正文 -- 第六十三章
“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来中国快一年了,始终被这个满眼都是自行车的国度所吸引,不仅仅是这里淳朴的人民,还有这里沉淀的文化以及传统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”
在座位上,阅读着《世界月刊》十二月刊,继续着“世界着眼中国”,北京的专题连续了三期。
第三期《北京印象》的作者是个外国人,瑞典人,雷夫-约翰森,瑞典一家重型汽车厂的推销人员。
虽然我在标题里提出的那个“世界”,从开头看来,其实,还是中国人看中国,只不过是为了符合《世界月刊》的名字,有挂羊头之嫌。
没料到还真的有外国友人来捧场,好比卖狗皮膏药的江湖骗子,歪打正着地治愈了唯一一个患者,就大肆宣扬其功效。
文章的最后编辑就郑重地写着:此雷夫-约翰森呆在中国时间不长,但深深爱上中国一切,喜欢吃北京烤鸭,喜欢听中国京剧,喜欢读毛主席语录云云,好象这个老外与《世界月刊》杂志社神交多年。
反正没人去查,摆在最显眼的地方,来稿果然踊跃,连带其他栏目的投来的稿子,数量多了质量见好。
许多人来信说“北京一月”的照片给他们的感觉很不一般,我们杂志社统一口径,宣称这就是“人文关怀”。
世界月刊》这个可以说是在中国名不见经传小杂志社,以纯转载为的文化杂志,也开始慢慢培养起自己的读者和作家群了。
*******
我从座位上起身,跨过车门,站在蓝天下,伸了个懒腰,好不容易休息一天。刚才跨过的车门,是美国二战制式吉普,车前盖标着青天白日。
这东西是朝鲜战争的战利品,在民主路武汉军代表局里,我一眼看中这辆“打败纳粹的家伙”。
王建安政委又弄了几辆,充“美械国民党军”的装备,大概有十几辆,这个老军人大拇指向后面一排的吉普一指,跟我讲:“还要不要,多得很,全是美国人当年‘送’的,别客气。”
我大笑,在朝鲜战场板门店,我们奚落美国人的一幕,家喻户晓。
回武汉的第二天,我去了武汉电影制片厂,朱少山拉过我说:“〈亮剑〉批下来了。派了人下来跟着——————是文化部的张椿桦同志。”
张椿桦同志也是我国老一辈电影工作者了,我说:“在北京时、,陈荒煤同志跟我先说了——————厂里打算什么时候开拍?”
“越快越好。”
准备工作早就做好了,武汉电影制片厂带上了所有装备————两台摄像机,一台是五十年代苏联产品,一台是借的,灯光轨道设备若干,电影拍摄道具齐备,演员和工作人员齐备。
跟王阿姨说,又要出私差了。婆婆妈妈地讲:“在其位不谋其职,三天两头不在,我还是请辞,让出副主编的位置。”
王阿姨板着脸,很干脆地说:“跟你谈过了,就算你一年不在这个位置上坐着,工资照发,奖金照领。”————————我把双手并拢,举过头顶,脸埋在桌子上,拜了拜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“当然每年能想点“北京一月”这种点子就更棒了,Doyouunderstand?”
我耸耸肩,说:“Noproblem。”
于是,我坐着八成新但檫得很干净的美式吉普车,开进了大别山的某个部队军营,接待我们地是个师长,打过招呼了,和张椿桦同志接洽了,一切都方便。
晚上,吃了一顿部队的大锅饭,望着有星星的夜空,我感觉到非常能够适应。
********
在拍摄的第一天,梁英导演拉起来千把人的队伍,他认为勉强够用了,我吸了口气,果然很央视,背后有部队的支持,做起事来大手大脚,但不想把胶卷浪费在所谓的大场面上,尽量减少了无意义俯拍和拉远镜头。
特意加快了节奏,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快分镜的切换,记得某个专门研究香港电影的影评人说过香港电影的成功之处:在香港电影顶峰时期,电影里每个镜头不超过七秒。
作为革命题材的非商业电视剧,梁英导演提倡用面部大特写来表达,也就是单独对着摄像机表演,我说:“这样太刻板。”————小声地————“而且张峰正面象有点不上镜。”
梁英导演说:“你有办法?”
折中的办法就是留一部分特写镜头,有大部分的镜头多加进了几个人,有时候,也会卖弄地拍远拉近拉远再中距离的ZOOM镜头,煞费苦心。
到了战争场面阶段,争论开始多了,就像徐克所说这些吵吵闹闹中体会了电影这门工作的意义。
我一直以为电影中最容易吸引人的就是她特有的声光电效果,正邪、道义、人性等等是深层次要挖掘的东西,要藏在画面和台词里。
到后来,几乎到锱铢必争的地步,我认为有必要改进的场景都速写在纸上,和工作人员议论。
比如李云龙俘虏国民党军乐队的一段。
李云龙一直背对着镜头,跟正对镜头的军乐队队长说着话。
本来军乐队队长是站在表演台上,是高高在上,但和李云龙说话时,不得不弯下腰和他搭话,就显得更卑躬屈膝。
直到军乐队奏响胜利的军乐,李云龙才半转身手伸得笔直,指着身后的队伍说:“跟老子奏起来。”
大家觉得这段很好,有气势。
亮剑》我虽然很熟悉,但不可能每个细节都记得住。
象这样的场景很多,大家是议论出来的,有时我错,有时我对,跟梁英导演也不客气,他没在意,笑着说我。
“你就是这里的第二场记。”
我自知这其实是老毛病了,码的文字里,总喜欢藏点东西,花了些心思的东西,也许大部分读者只是一略而过,但自己得到了满足,起码象是在耍一个小聪明,期待博人一笑。
拍摄顺利的度过了抗日战争,各位同学渐入佳境,越来越收放自如,张峰同学说他有时觉得自己好象就是李云龙一样。
轮到解放战争,对于我来说一点障碍没有,但其他在这个年代的人不同,历史书上虽然明明白白地写着“国民党在抗日正面战场,我党在日军后方。”
但大家仍然更愿意把国民党放在“消极抗日,积极反共”的位置,以至于,在抗日战争以后,“国民党军”的AI直线下降,对付日本鬼子还能丢丢手榴弹,对上共产党的解放军除了逃跑,就是被俘,不真实。
连李云龙受伤那段,也要安排成国民党的楚云飞打黑枪。
我看这样不行,找了张椿桦,说:“张指导,我们为什么会先弱后强的战胜国民党?”
“因为我党有人民。”
“但国民党控制的人口更多。”
“因为我党得民心。”
“那不就得了,正因为我们党民心所向,有自己为大众的信念,才能战胜蒋介石的国民党。不关战斗素养什么事,不都是爹娘生的两脚两手,敌人越强,我们就比他们更强。”
以后许多次战争,也并不是靠人海就能堆过去的。
身边这只协助拍摄的队伍,有几次战士们正在休息的时候,一个营级干部一声令下:“安静!”
我亲眼所见,那块地方马上就象没有一个人一样,还都是新兵,用句二十一世纪的话讲:什么是素质?
有这素质,我们怕过谁?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最近状态不好,写得都是流水似的文章,水而且字少,甚感不安,不是遇到瓶颈了,而是自己处在疲劳期,有一丝厌倦,写得很烂。
另外最近天气变化大,各位小心感冒,我就感冒了。
又及:昨天推荐罗衣女同学的小说,连接失败(怪她:),今天重来一发.
cmfu.com
中文网.cmfu.com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,最新、最快、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原创!
点击察看图片链接:.cmfu.com/showbook.asp?bl_id=142705
对不起穿错了》